作为捅主任的老粉,我已经把硬盘里那 361G 的 4K 写真来回翻了不知道多少遍。每一次点开,都像拆盲盒——你永远猜不到下一张图会把人带到怎样的光线、情绪与色彩里。今天索性整理一下私藏心得,用第一视角带大家沉浸式逛一圈这套持续更新的高清合集。
前往查看: 捅主任 高清 4K 作品大合集 [361G] 持续更新
先报个数据:361G,按平均单张 RAW+JPG 双格式 50MB 算,就是七千多张;若换成 4K 视频,一条 30 秒短片就接近 1G,可见里面视频与静态的比例有多豪华。更夸张的是,文件夹里还细分了“晨光”“暮蓝”“雨幕”“霓虹”“逆光”“柔焦”六大氛围包,命名直白得像个情绪调色盘。
我偏爱“晨光”系列。捅主任把模特安排在落地窗边,镜头几乎贴着玻璃,第一缕金色打在锁骨,像把温度都锁进像素里。4K 细节夸张到什么程度?你能看清睫毛投下的影子怎样在颧骨上碎成点点光斑。后期没有磨皮,连毛孔都清晰,却一点都不显瑕疵,反而让皮肤的原生质感成为整张图的灵魂。捅主任在微博说过一句话:“高清不是为了放大缺陷,而是为了让人相信光真的来过。”这句话在晨光包里被验证得淋漓尽致。
再跳去“霓虹”系列,色调 180 度大转弯。高饱和的洋红、钴蓝、青绿在夜色里互相侵蚀,模特一袭黑色漆皮短裙,镜面质感把城市灯光切成碎片。捅主任用了慢门加闪灯同步,背景车流拖出光线拉丝,人物却凝固在半秒的瞬间,像被时间单独拎出来。这种动静对比,在 4K 分辨率下看尤其上瘾——车灯轨迹的每一格渐变都顺滑到不可思议,模特瞳孔里甚至倒映出对面便利店的招牌,放大后还能读出“24h”字样。
“雨幕”包则走的是清冷胶片味。捅主任在车顶架了灯,模拟月光从乌云缝隙漏下的质感。雨丝被快门凝固成银针,模特撑一把透明伞,水珠顺着伞骨滚落,像一串微型瀑布。4K 下最惊喜的是雨丝与皮肤接触的一瞬——水花在毛孔边炸开,形成极细的星芒,配上模特鼻尖一点反光,整张图像被低温滤镜包裹,连呼吸都带着凉意。
再说说人像本身。捅主任挑模特从来不追“网红脸”,更在意骨相与故事感。有人笑说他的镜头会读心:微微下垂的眼角、略凸的眉弓、甚至颈侧一颗小小的痣,都能成为情绪锚点。在“逆光”包里,模特背对夕阳,轮廓被镀上一层毛边金线,发丝像燃烧的细线。4K 把每一根头发都拆成独立光源,逆光却没有糊成一团,反而让模特的侧脸线条像刀刻般锋利。那一刻你会突然明白,所谓氛围感不是滤镜堆叠,而是光线、角度、模特神态三者耦合出的化学反应。
技术层面,捅主任的设备列表几乎年年更新:从最早 A7R4 配 55mm F1.8,到现在 R5+85mm F1.2DS,外加一盏 300D II 打全局,两盏 60W 棒灯做局部勾边。后期流程也公开过:Capture One 转档保质感,PS 里只调曲线和可选颜色,坚决不磨皮。有人质疑“高清 = 显毛孔”,他直接甩出一张 200% 放大图——皮肤纹理像丝绒,毛孔是丝绒上的细绒毛,真实得叫人心服口服。
我最佩服的是更新频率。捅主任在微博说过:“灵感不等人,硬盘永远有空位。”于是粉丝隔三差五就能收到“加餐”——有时是凌晨三点上传的“城市失眠”番外,有时是旅行途中临时拍的“车站十分钟”。这些即兴片段往往更野:ISO 飙到 6400,颗粒粗粝,却因真实而更动人。4K 下噪点像银盐胶片的银粒,反而成了另一种质感滤镜。
最后给新粉一点小攻略:361G 合集最好用固态硬盘 + 雷电 3 接口看,普通机械盘拖不动 4K ProRes。推荐按“氛围包→模特→色系”三级文件夹检索,比如“晨光→鹿川→暖黄”,三秒就能定位到想舔屏的那一张。如果流量党嫌大,可以先下“预览包”,每张图压缩到 2K,但色调和构图保留了八成神韵,足够解馋。
写到这里,硬盘指示灯还在闪——捅主任刚刚又丢了 200 张新图进来。我点开第一张,是雪夜路灯下的蓝色剪影。4K 分辨率里,呼出的白雾在空中凝成细小冰晶,像一场微型极光。那一刻我突然懂了:361G 不是终点,而是我们和他一起追光的起点。只要快门声不停,这场视觉盛宴就永远更新。